小暑节气丨养生做好这几点,安然度过“上蒸下煮”天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随着“小暑”将至,暑热的天气特点更加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小暑节气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小暑节气
养生有4避
01 避暑
7月暑热之气盛行,人体若不能适应或防护不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渴、头晕、头痛、大汗,神昏等症状。此时节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少量多次补水,否则既容易晒伤皮肤、也极易导致中暑。
02 避寒
夏季防寒同样重要。如贪凉饮冷无度,伤害脾胃,损伤阳气,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系疾病。同时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寒。
03 避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或喝一碗姜汤。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避免湿邪侵袭。
04 避风
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睡觉时应避免着凉,不在风扇、空调出风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则,轻者外感风寒、腹泻、骨关节疼痛,重者甚至面瘫等。
小暑节气
养生三宜
01 养阳气
暑天容易伤气,将导致乏力,气短,大汗,口渴,机体功能下降、肠胃疾病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出现。晒太阳有助于补充人体阳气,早晨可以外出走走,晒太阳,尤其多晒背,补足背部督脉之阳气。
02养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在夜间休息不好,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中午可以小憩30分钟左右。
03 养津液
夏季湿热交蒸,暑邪常与湿邪结合,表现为;闷热多雨。热气蒸腾,身热不扬,食欲不振等症状。可用芦根、薏苡仁、茯苓、竹叶等味淡之品,通利小便,湿去则热易清。若燥热伤津,可用西洋参、麦冬等少量频饮益气生津之品。
小暑节气
宜吃三宝
莲藕
藕中有大量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吃藕既能补充营养还可清热除烦、补充水分。此外,生藕可滋阴凉血、清热生津;熟藕可健脾利胃、补益养血。
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时节吃黄鳝是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有“冬病夏养”的作用。其性温味甘,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可补脾益气、消除积食、美容养颜、明目、祛风湿、强筋骨。
绿豆芽
绿豆在发芽时,部分蛋白质会分解成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其热量低、水分和纤维素含量高,营养价值远超绿豆。有清暑热、调五脏、通经脉、补肾脏的作用,是夏季的瘦身佳品,也是便秘者的健康蔬菜。可与姜丝搭配,中和绿豆芽的寒性,炒制时可适量加些醋,防止维生素B1的流失。
医学指导: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张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