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健康养生

最新!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处方来了

发稿时间:2024.12.24 来源:四川中医药 点击:336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救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省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南》,详情如下:
 
四川省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南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咽干、关节肌肉酸痛、咳嗽、咳痰等为主要表现,肺炎支原体、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其治疗当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结合四川特点,制定本防治指南。

一、预防推荐处方


      (一)中药内服
 

      成人适用人群:普通人群或体弱易感人群。
 

      小柴胡汤合防己黄芪汤
 

      方药:黄芪15g  柴胡10g  黄芩10g  党参10g  法半夏10g  防己5g   白术10g  生姜10g  大枣10g  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ml,每日3次,每次100ml,连续服用3—5日。
 

      儿童适用人群:正常体质儿童。
 

      辛凉透表汤
 

      方药:川银花5g  连翘5g  虎杖5g  薄荷3g  葛根5g  藿香5g 乌梅5g  甘草3g 
 

      用法:泡水饮。7—12岁儿童,1日1剂,其他年龄组酌情增减。
 

      (二)穴位按摩
 

      1.大椎穴
 

      功效:具有清热解表,疏散风寒,提高正气的功效。通过艾灸、拔罐、按摩等操作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既可散寒又能泄热作用。
 

      定位方法: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方法:指揉法。拇指螺纹面置于大椎穴,拇指和前臂部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2.风池穴
 

      功效:具有清头明目、祛风解毒、通利宫窍的功效。可以改善头痛、眩晕、鼻塞、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等病症。
 

      定位方法: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揉法。以指端、掌或者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每次揉2分钟—3分钟。
 

      3.鱼际穴
 

      功效: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等病症。
 

      定位方法: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按摩方法:揉法。可直接用食指或拇指腹做环状揉动,每次揉2分钟—3分钟。
 

      4.肺经
 

      主治: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按摩方法:操作者或患者可用一侧的手掌沿着手太阴肺经的经络走向,从胸部的上外侧开始,向腋下、手臂到指端穴位上进行反复推动,一般建议可以反复推10次,直至皮肤潮红或发热为止。注意操作时力度应轻柔,以患者能接受为宜,以免引起患者受伤。同时可以与肺经刮痧疗法加强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作用。
 

      (三)中药外用
 

      成人:
 

      中药浴足法
 

      药物组成:麻黄20g  桂枝20g  荆芥20g  防风20g  白芷20g  羌活25g  苍术25g  艾叶20g
 

      用法:加温水适量,浴足,至身体微汗出。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染。
 

      儿童:
 

      1.香囊佩戴法
 

      药物组成:黄芪2份、苍术2份、白芷1份、藿香1份、石菖蒲1份、艾叶1份。
 

      用法:制成香佩包,置于胸前或者放于枕边,每周更换1次。
 

      2.中药浴足法
 

      药物组成:桂枝15g  桑枝15g  细辛10g  炮姜5g  舒筋草15g  红花5g
 

      用法:水煎泡脚用,隔日1次。

 
二、治疗推荐处方

      (一)成人推荐方案
 

      1.外感风寒
 

      (1)风寒束表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高热不退,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部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葛根汤
 

      方药:葛根30g  麻黄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300ml,分3次口服,每次100ml。以下成人处方服法相同。
 

      中成药推荐:荆防颗粒、散寒解热口服液、通宣理肺丸等。
 

      (2)风寒夹湿
 

      临床表现:头痛,恶寒,身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或高热不退,困倦乏力,或兼咳嗽,痰粘,恶心欲呕,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畅,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加术汤合三仁汤
 

      方药:麻黄15g  桂枝15g  甘草5g  杏仁15g  苍术30g  杏仁15g  滑石15g  通草10g  白豆蔻15g  竹叶15g  厚朴10g  薏苡仁20g  法半夏15g
 

      中成药推荐:藿香正气液、九味羌活丸等。
 

(3)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痰色白质稀,伴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痛,或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佛草散合止嗽散
 

      方药:炙旋复花15g  前胡15g  荆芥15g  法半夏15g  生姜10g  大枣10g  麻黄15g  赤芍15g  生甘草10g  桔梗15g  紫菀15g  枳壳15g  僵蚕15g
 

      中成药推荐:风寒咳嗽颗粒、麻杏止咳糖浆、苏黄止咳胶囊等。
 

      2.外感风热
 

      (1)风热袭表
 

      临床表现:发热,或高热不退,口渴,不恶寒,微汗出,或兼头痛,咽痛咽干,鼻塞流涕,咳嗽,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加减银翘桑菊白虎汤
 

      方药:桑叶15g  菊花15g  银花15g  连翘20g  忍冬藤15g  薄荷15g  地骨皮15g  生石膏40g  知母10g  滑石15g  蝉蜕15g  黄芩15g  大青叶15g  芦根15g  栀子15g  石斛15g
 

      中成药推荐:柴黄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蓝芩口服液等。
 

      (2)风热夹湿
 

      临床表现:发热,或高热不退,头身困重,无汗或汗出不畅,不恶寒或微恶风寒,胸闷不饥,口渴不欲饮,或轻微咳嗽,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表化湿。
 

      加味三仁汤
 

      方药:藿香15g  苏叶15g  茯苓15g  法半夏15g  杏仁15g  白蔻仁15g  薏苡仁30g  通草15g  滑石15g  白茅根20g  芦根20g  黄芩10g  黄连6g  桑叶15g  菊花15g  连翘15g
 

      中成药推荐:清热化湿口服液、青翘抗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散等。
 

      (3)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痰稠或黄,口渴欲饮,或微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加味千金苇茎汤
 

      方药:芦根30g  桃仁15g  薏苡仁30g  冬瓜仁20g  杏仁15g  鱼腥草20g  枇杷叶15g  桑叶15g  桑白皮20g  瓜蒌仁15g  桔梗15g  浙贝母15g  生石膏30g
 

      中成药推荐:百咳静糖浆、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液、鲜竹沥、急支糖浆等。
 

      (4)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除烦。
 

      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15g  生石膏30g  沙参15g  麦冬30g  法半夏10g  粳米10g  甘草10g  党参10g
 

      中成药推荐:生脉饮、生脉胶囊等。
 

      3.阳虚外感
 

      临床表现:多见于高龄人群,嗜睡,身倦乏力,纳差,畏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厥冷,舌淡苔薄,脉沉或微细。
 

      治法: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制附片10g(先煎1小时)甘草10g
 

      中成药适当选用:参附注射液合散寒解毒口服液等。
 

      4、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治法:扶正开闭,救逆固脱。
 

      茯苓四逆汤加减
 

      方药:制附片15g(先煎1小时)  干姜10g  甘草10g  人参20g  茯苓15g  龙骨30g  牡蛎30g
 

      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中成药推荐:参附注射液等。
 

      (二)儿童推荐方案
 

      1.风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体倦怠,不思饮食,鼻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白,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畅,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表证明显,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方药:荆芥10g  防风5g  茯苓10g  独活5g  柴胡10g  枇杷叶10g 川芎5g  羌活5g  桔梗5g  紫苏叶10g  薄荷10g  甘草3g
 

      中成药推荐:荆防败毒散、荆防颗粒等。
 

      咳嗽明显,疏风散寒,宣肃止咳,华盖散加减。
 

      方药:麻黄5g  杏仁5g  桑白皮10g  紫苏子10g  陈皮10g  茯苓10g  前胡10g  枇杷叶10g  炙甘草3g
 

      中成药推荐:通宣理肺颗粒等。
 

      服法:该剂量为7—12岁儿童每日推荐剂量,其余年龄段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酌情加减。以下儿童处方服法相同。
 

      2.风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表证明显,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方药:川银花10g  连翘10g  防风10g  牛蒡子10g  荆芥10g  桔梗5g  薄荷10g  虎杖10g  芦根10g  竹叶10g  建曲10g  甘草3g 
 

      中成药推荐: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
 

      咳嗽明显,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麻杏石甘汤加减。
 

      方药: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10g  川银花10g  连翘10g  葶苈子10g  瓜蒌皮10g  薄荷10g  芦根10g  枇杷叶10g  炙甘草3g
 

      中成药推荐:小儿咳喘灵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
 

      3.湿热证
 

      临床表现:持续发热,暮夜尤甚,口干,咽痛,纳呆、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表证明显,清热化湿,宣肺除痹,木贼宣痹汤加减。
 

      方药:木贼10g  射干10g  郁金10g  通草5g  枇杷叶10g  法半夏10g  黄芩10g  红藤10g  青皮10g  槟榔10g  滑石10g  甘草3g 
 

      中成药推荐:金莲清热泡腾片、连花清瘟颗粒等。
 

      咳嗽明显,清热化湿,宣肺止咳,苇茎宣痹汤加减。
 

      方药:芦根10g  桃仁5g  薏苡仁10g  冬瓜子10g  杏仁5g  射干10g  郁金10g  通草5g  瓜蒌皮10g  枇杷叶10g  葶苈子10g  甘草3g 
 

      中成药推荐:抗病毒颗粒/抗病毒糖浆、复方鱼腥草片等。
 

      4.痰热证
 

      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新制六安煎加减。
 

      方药:茯苓10g  京半夏10g  化橘红10g  杏仁10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浮海石10g  天花粉10g  前胡10g  枇杷叶10g  甘草3g
 

      中成药推荐:金振口服液、小儿肺热清颗粒等。
 

      5.阴虚肺热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方药:沙参10g  麦冬10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桑叶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蜜百部10g  炙甘草3g
 

      中成药推荐:养阴清肺口服液、川贝枇杷糖浆等。
 

      6.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喉中痰鸣,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辄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方药:太子参10g  茯苓10g  白术10g  五味子5g  麦冬10g  枇杷叶10g  紫苏子10g  山药10g  炙甘草3g
 

      中成药推荐:健肺丸等。
 

      注:1、以上药物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如高热不退、咳嗽加剧,请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