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健康养生

健康 | 居家或上班,久坐都伤身,试试这样缓解疲劳

发稿时间:2022.04.11 来源:广东中医药、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针灸科 倪晓诚 孙冬玮 点击:1781
       长时间的久坐和运动的缺乏,会影响气血运行,大大加重了脾胃的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针灸科专家建议你不妨来个“大包”。注意了,这里的“大包”不是能吃的大包子!而是“大包”穴!
—▰———————————————————————————————————————————————————————————
 
 
       01 什么是大包穴?
 
 
       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古代医家对此穴极其重视,称之为 “大络穴”。
 
       大包穴为足太阴脾经要穴,位于胸胁部,该穴位的解剖位于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取穴方法:手臂上举,沿着腋中线自下而上摸到第6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02 为什么要来个“大包”?
 
       当今生活节奏快,加上熬夜、饮食不规律、久坐、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导致脾胃不和,脾胃受损,进而发展为脾胃气虚、湿热兼夹等等复杂证候。
 
       但是这种情况去检查往往又发现不了明确的原因,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疲劳综合征。
 
 
       疲劳综合征是指长时间自觉疲乏困倦(连续或反复持续6个月以上),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生化及影像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但常存在倦怠困乏、嗜睡、精力减退等症状。
 
       常见于脑力工作者及精神压力过大的中年人群,城市白领是高发病的人群,发病趋势逐年增长。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具有宣肺理气、宽胸益脾的功效,且在协助血液运输及滋养四肢躯干的肌肉起着重要的作用。
 
       刺激大包穴可以刺激诱导水谷精微的转输及布散,气血通调则可改善肌肉的营养,促进代谢,从而减轻疲乏。
  
       除治疗疲劳综合征外,现代大包穴常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等病症。
 
 
       03 中医疗法解疲劳
 
       除大包穴以外,还可配合以下几组穴位一起进行艾灸或穴位按摩:
 
        内关穴
 
 
 
       该穴具有宽胸理气,调畅气机通道之效,配合大包穴不仅可以调节本经的气血,还可以调畅气机,沟通其他经脉的气血输布,从而达到 “利关节,濡筋骨,渗灌诸节,营养全身”的作用。
 
        气海穴、足三里穴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故足三里、 气海穴艾灸可以补气温阳,提升宗气,培补后天脾胃之气。
 
       ③ 百会穴
 
 
       按摩百会穴可使阳气提升,贯通滋养脑窍、 宁心安神。
 
        三阴交穴、太溪穴
 
 

 
       三阴交穴、太溪穴为补益脾肾的要穴,脾气盛则生化无全,肾气充则五脏盛,故两穴相配可以培补先后天脾肾之气。
 
       以大包穴为主,配合不同穴位组合进行自我艾灸或穴位按摩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艾灸以艾条温和悬灸为主,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微微红晕即可,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烫伤,注意用火安全,皮肤感觉较差的或者有糖尿病的病人,要适当增加灸疗的距离,以防皮肤破损、烫伤。
 
     (2)常规按摩方法为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尖旋转按压穴位局部,按压至局部有酸、胀感觉即可,每穴轻揉3-5分钟,每日2-3次。
 
       另外运动也是一剂良药,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是恢复精气神的好方法。传统功法的八段锦就很适合居家锻炼。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脾可以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
 
 
       其中第三式的“调理脾胃臂单举”,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舒展脾经,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温馨提醒: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确需要针刺治疗的还请到正规专业医院或机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