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节后综合征”上班不在状态?听听来自中医的建议
节后不少人回到工作岗位后一时间难以适应,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节后综合征”。“耍假期有多嗨皮,上班就有多困难”,所谓“节后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大节大假(特别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之后因为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的症状,表现为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归纳起来通俗来讲有:假日消化不良综合征(胃胀纳呆)、沉溺网络综合征(头重脚轻、眼干眼涩)、麻将综合征(颈肩腰不适)、上班恐惧征(精气神不足)、假后工作焦虑综合征(计划与变化估计不足)、睡眠紊乱综合征(黑白颠倒)、疲劳综合征(神疲乏力)等。
针对来势汹汹的节后综合征,中医专家建议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一、慎起居
春节假期里走亲访友、熬夜守岁、拜年聚会等民俗传统导致许多人生活作息紊乱,通宵熬夜,次日则睡到“自然醒”,导致精神萎靡,节后又突然回到紧张忙碌、早睡早起的工作状态,难免有点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调整生物钟,让身体回到原来的作息规律上来。《黄帝内经》讲:“春三月……夜卧早起”,目前已过立春节气,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体表。中医认为,夜半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胆经指挥的时间。要想晨起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这段时间必须要让自己休息,建议在睡前泡个热水脚,搓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气血运行。在午时(中午11点-13点)应适当休息片刻,在这两个时间段若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恢复规律的作息时间,则可以顺应肝的升发之特性,更有助于协调人体阴阳平衡,在生活和工作更加张弛有度的同时避免疾病的发生。
另外,春节后天气变幻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寒气往往会乘虚而入,需要及时穿衣保暖,不要随意减衣,以防寒气入侵,特别是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朋友更要注意。
二、调饮食
逢年过节,山珍海味、酒水零食、不醉不归,一系列的操作难免让我们的肠胃经受一次又一次的超负荷运转,大家往往都会主动或被动的摄入过多辛辣、高脂、多盐的食物,假日过后一看不仅自己体重增加了,还常常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的症状出现。所以,节假日后我们应该重点做到食物搭配宜清淡,多吃当季水果,保证三餐定时定量,一般以第二餐之前微有饥饿感为宜,提醒自己要少油、少糖、少盐,以防饮食过于油腻阻碍胃肠道的吸收,可以适当增加粥和清汤的摄入,餐食以芹菜、香菇、萝卜、海带等新鲜蔬菜为主,肉食为辅。
另外,有厌食、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不适的朋友可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做一套“摩腹促运功”,即手掌面轻按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顺时针摩腹36圈,重复3-5遍,动作缓慢、匀速,力道深入而柔和,边转圈边按摩,以腹部微微发热为佳,能促进胃肠蠕动,给肠胃足够的休整,从而恢复原有的功能。
三、抓运动
提到节假日,“久坐畅聊”、“躺平享受”、“每逢佳节胖三斤”等等这些热词就自然而然的被大家挂在嘴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吆五喝六”、“麻将长城”,这在家一坐就是一整天,如此一来长期的久坐不动往往导致假日刚过就感觉自己气血不足,出现颈肩酸胀、浑身僵硬、头重脚轻甚至浑身不适等的问题。面对这些奇奇怪怪的症状,我们就应该提醒自己是时候重新开始运动健身了,可抽时间进行快走、慢跑、简单拉伸等,当然中医的传统功法“八段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借助一系列的运动调整自己的心肺功能和脾胃功能,找回“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良好状态。
四、舒情志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要在假期后的时间里,由于人在假期中情绪自然放松,而假后马上对紧张的工作难免情绪低落、无精打彩,加之冬春相交之际天气阴沉,就感觉自己情志忧郁、肝郁气滞,呼吸都不顺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少动肝火、力戒暴怒,顺应“春生”的规律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开朗。每天工作一段时间后试试闭目养神、深呼吸、聊天沟通的方法养心静脑,或者寄情于物,比如聆听节奏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做家务等来整理思绪调节心态。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长假结束就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不妨让自己清空过去、放眼未来,条理清晰的实现自己的一个个小目标,在众多小目标的加持下成就更好的自己、走出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