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四川中医药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侧记
“阿姨,每天要记得适量运动,注意休息。”近日,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人头攒动,来自四川省中医院的10名党员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们把脉问诊,这是省中医院“百名党员医护下基层,为民服务守健康”义诊活动的现场,活动受到了老人和中心员工的连连称赞。
今年以来,四川省中医药系统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晚上+网上 看中医真方便
晚8时许,射洪市中医院门诊康复治疗室依然灯火通明,诊室内医生正在接诊,推拿馆内医护技师忙碌着,为患者进行特色中医服务。
“白天上班,晚上过来做理疗,很方便。”患者李先生在家吃过晚饭后,来到射洪市中医院进行推拿、针灸,治疗困扰已久的颈椎病。经过前期三次的特色中医治疗,颈椎疼痛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医院党委书记余致鳌说,医院在对住院和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上班族”职业病发病率较高,但因时间问题无法及时到医院就医。医院及时开设夜间门诊进行错峰诊疗,受到了市民群众,尤其是“上班族”们的普遍欢迎,目前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看病体验好不好,患者最有发言权。广元市中医院组织全院25个病区负责人开展“我是医生来就诊”换位体验行动,让医生以患者身份全程体验就诊治病流程,整理出挂号高峰时段进度慢、老年人休息不方便、就医引导人手不足、群众体检流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研究提出70多项流程优化方案和整改事项,推出“治未病——惠民体检”,设置“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减少患者不必要等待环节3个,就诊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明显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达到97%。
遂宁市大英县中医医院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晚上看病的问题解决了,距离医院太远怎么办?
今年7月1日,32岁的藏族患者曲尼呕吐不止,来到甘孜州德格县人民医院就诊。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驻德格县医疗队员立即远程连线医院本部消化内科专家,通过5G网络为曲尼会诊。最终,曲尼被确诊为患上肺结核和黄疸性肝炎,医院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四川省中医医院组织党员医护人员来到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百名党员医护下基层,为民服务守健康”义诊活动。
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探索实施“共享中西医结合居家护理模式”,以医院为主体,第三方平台协作,线上及实体结合,中西医护理融合特色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让群众在家中就能享受中医特色治疗服务。推进电子票据线上服务,只需指尖轻轻一点,便可解决排队领取纸质发票、纸质发票易丢失损坏等烦心事。
对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外侨胞,四川中医药也实现了成熟的“线上问诊”体系。4月28日,“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西班牙)”线上义诊活动第一期消化内科专场在四川和西班牙同时举行。活动为5位旅西侨胞答疑解惑,诊断病情,同时为他们普及中医养生理念。截至目前,线上义诊活动已进行了7场。
今年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行动,完善预约挂号、在线结算等便民措施,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开通网上问诊系统,将全省196家中医医院全部接入系统。全省建设互联网中医院16家,为群众提供在线问诊、健康咨询等服务。结合春夏时令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状,印发《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第六版)》。印发《四川省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中医认定类医师资格证书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更正、信息补录、遗失补办等事宜全程网上办理。
眉山市中医医院在岷东院区门诊大厅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配置医疗、病案、医保、财务等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
广元市中医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义诊活动。
“成都市名中医流动车”走进邛崃活动中,医务人员为群众讲解养生中药茶的功效。
溯源+标准 群众“放心用中药”
“我们的中药产品,消费者只需扫码,就可以一直追溯到田间地头。从种子种苗开始,整个培育和生长过程,一直到收获、加工,都有专门监控,质量有保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负责人表示。
在达州,按“一县一特色品种,一品种一示范基地,一基地一专家团队”模式,建设西南地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遴选道地品种,推动达川乌梅、宣汉黄连、开江银杏启动川产道地中药材备案工作,强化了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加快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中药材品种结构,形成了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达州市达川区罐子镇大田坝村乌梅喜获丰收。
白芷是遂宁的道地药材,近年来,遂宁在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做好初加工生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白芷的溯源工作。遂宁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副主任潘昀介绍,基地的白芷播种前已在种植基地及初加工场地安装摄像头及小气候探测仪等设备,进行生产过程信息的全记录,实现中药材的来源可知,去向可查,过程可控,责任可究,保障老百姓用上放心的白芷产品。
今年3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省20余个溯源试点县在三台县召开全省溯源试点培训暨启动会。5月,印发《四川省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推进方案》。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到经营及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推动中药材流通“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33个中药材基地初步建立了溯源系统,覆盖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
遂宁市中医院组织冬病夏治免费贴敷活动。
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平均海拔2400米,当地老百姓以种植土豆、燕麦、荞子为主,经济条件一度很差。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对当地的彝族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种源、保底价收购等,以“公司+农户+联盟”的形式,带动布拖县近1万户农户通过标准化种植中药材附子增收致富。
近年来,根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部署,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牵头成立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发布川产道地药材省级地方标准16项,初步构建道地药材认证、种子种苗质量等级等4个系列的川产药材标准体系框架。
医联体+派驻 高质量中医药服务惠及边远地区
5月7日,“松潘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签约仪式举行。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全面参与松潘县人民医院的管理、经营,开展紧密型医联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松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其实,这并不是双方首次“亲密接触”,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张海介绍,早在2017年,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就在松潘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骨伤科、妇科、针灸康复科、肛肠科等省级重点专科协作建设授牌仪式同时举行。经过四年努力,逐步探索出一条三级医院、专家和当地政府、医院、群众“五方满意”的“松潘模式”。
“天全县中医医院,扎西德勒!”6月12日,来自甘孜州理塘县的根曲奔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赞叹道。原来,根曲奔让的妹妹因盆骨粉碎性骨折,被送往天全县中医医院治疗,一个多月过去,不仅花费不多,而且妹妹的恢复情况很好。
位于川西咽喉的天全县,是藏汉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天全县中医医院的特色中医骨科凭着较高的诊疗技术和实惠的诊疗成本,每年都会吸引大量藏族群众前来求医。医院内,清晰地设置有科室藏语标识标牌、为藏族群众制作的医保政策和医疗服务展板,专门为藏族群众开设服务窗口已达8个。近年来,医院与甘孜州、凉山州等地医院结成骨科联盟,建立医疗共同体,采用送医进藏区、派驻业务骨干、援藏指导学习、手术带教等形式,加强骨干培养、技术指导,免费为医联体单位培训医务人员500余人次。
截至今年6月,四川省36家三级中医医疗机构派出275名医护人员,分别对口支援原贫困地区84所县(区)级医疗机构,实现“三区三州”对口支援全覆盖。组织省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家走进边远地区,通过义诊、业务指导、技术展示、理论讲座等,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优质医疗服务,累计服务当地患者超800人次。积极对接西藏、青海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藏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西藏、青海等地参加培训,解决四川省藏医规培实际问题。
文创+科普 中医药有趣又有用
见惯了以黄色和棕色为主、稳重大气的传统中医馆,成都近些年来涌现出了不少“现代+网红”中医馆,成都秉正堂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秉正堂,中药加咖啡的搭配,将中药材与咖啡结合,以现代工艺让桑椹果融入咖啡、牛奶、巧克力中,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新式饮品。品一口桑椹摩卡,既能感受咖啡的苦涩、牛奶的丝滑、巧克力的细腻,其中还有桑椹本身的酸甜,好似人生的多姿多彩。不仅如此,秉正堂还加强对中药健康产品的现代化研发,先后推出了鼻用香囊、中药糕点、中药鸡尾酒、养生药酒、杯茶、袋泡茶、食用膏方等一系列产品,受到了不少年轻群体的推崇。
5月,成都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一场以“逛集市、玩养生、看汉服”为主题的中医药健康集市活动热闹举行。活动邀请部分中医药文创企业推介中医药健康产品,展示传统养生功法,传播中医药文化。半年来,全省各级中医药机构已组织1000余位专家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推出500余期中医药科普视频/讲座/栏目,刊发300余篇中医药科普文章。
邛崃市中医医院为疫苗接种群众免费提供具有防暑防疫功效的中药大锅汤。
四川中医药的惠民活动还远不止这些。开发制作中医医疗机构查询、中医医师查询、国家级中医药专家查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查询四个中医药特色应用,并上线天府通办App,为群众提供丰富的中医药特色服务信息查询。
四川省针灸学校专家走进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为革命伤残军人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康复保健、养生和中医特色服务。
射洪市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熬制具有防暑防疫功效的中药大锅汤,供疫苗接种群众免费饮用,累计服务42场近5万人次。
与四川省图书馆联合举办“名中医大讲堂”活动,向群众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颐养之道:中医养生文化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年底。6月份开始,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三伏贴火热开贴。
“要聚焦农村山区、基层社区,把中医药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表示,下一步,全省中医药系统将继续加大中医药便民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