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帮扶故事——用中医药点亮星火村振兴之路
文/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孟向超
2024年7月,我受单位选派来到仪陇县日兴镇星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我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把准脉、开对方”——既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亲,更要找准发展症结,将中医药智慧融入产业培育,为星火村注入持久发展动能。
把诊室“安”进村委会
初到星火村,为了快速融入,我和队员顶着酷暑走家窜户,主动留下联系电话,告诉村民有什么不舒服可以随时打电话,免费咨询。很快,村民开始找我咨询问诊。于是那段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为村民看舌、摸脉、开中药、扎针灸。白天在村委会,晚上在住处,对脱贫户、监测户则挨个上门服务。这特殊的“敲门砖”,迅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随着我在村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面再入户的时候,很多村民虽然喊不出我的名字,却会说:“哦,听说了,你就是那个会开药单的书记”,让人啼笑皆非。再往后随着需求增多,我固定每周二、四两个半天在村委会为村民定时定点服务。办公室难以容纳,村会议室变成临时“诊室”。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村民600余人次。“孟书记开的单子管用,还不收钱!”乡亲们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欣慰。
为给村里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与村医彭刚结对帮扶,将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编撰成十余万字的《经方讲义》赠予他,并通过系统讲解、跟诊带教,切实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
对村医进行临床带教
利用坝坝会为村民把脉处方
让优质资源“沉”到田间
面对一些疑难、跨专业病例,我积极协调后方资源,邀请省中医药科学院专家团队来村义诊,服务200余人次。考虑到偏远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主动开车接送。因为我深知,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去省城看一次病会有多么不容易。同时,驻村工作队联合省第五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在日兴镇开展“中西医合璧”的巡回健康宣教,目前该活动已惠及日兴镇5个行政村500余名村民。极大提升了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升了村民健康获得感,也获得了媒体关注报道。
院内专家来村开展义诊
在少年心田“播”下种子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校园是关键。在日兴中学,我以“故事里的中医药”为题,为200余名师生讲解中医药简史、典故及生活应用,并现场为10余位师生提供健康体验。“原来中医中药这么有趣!”孩子们兴奋地反馈,让我深感一周的备课再累也值得。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他们心间。
在试验田里“种”下希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星火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我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技术优势,决心发展中药材种植。经多方调研,根据“粮经统筹”原则和市场前景,最终选定"麦冬—玉米间套作生态种植"项目。我自掏现金1万元,并带领村干部筹措资金,建成10亩麦冬试验田。多次邀请院内专家到星火村手把手传授技术。目前麦冬长势喜人,产业振兴的希望正悄然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麦冬试验田
用技术“育”强新农人
"专家教的方法就是管用!"村民的感叹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围绕麦冬种植,我协调院内专家团队多次来村实地考察,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水质条件,编制《仪陇麦冬种植适宜技术工作手册》,提供从麦冬种苗选择、基肥、整地、栽种、灌水定根、查苗补植、排灌、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初加工的全流程指导。通过组织农技培训,选送种植大户参加“中药材生产技术骨干培训班”,为村上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
从把脉问诊到田间劳作,从宣讲政策到矛盾调解,从策划重阳节孝老敬亲活动到抢险救灾,再到陪同村民百里求医……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汇聚成河,让我和工作队员成了村民最信赖的“贴心人”。驻村时光,酸甜苦辣,终生难忘。
未来,我将继续坚持“中医+中药”思路,用专业践行使命,以真情温暖民心,持续拓展中医药服务覆盖面,推动麦冬产业做优做强,为星火村绘就更加亮丽的振兴图景,交上一份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驻仪陇县日兴镇星火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