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推进

聚焦地方中医药产业③丨因地制宜、辨证施治 开出乡村振兴“千金方”

发稿时间:2024.08.15 来源:四川中医药 点击:331
  中医药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我省多地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辨证施治,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路径、联农带农新模式,带动产业兴乡、群众致富,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成都市双流区

擦亮“郁金”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成都市双流区金桥镇舟渡村是川产道地药材郁金故乡,种植都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区首个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全村农户每年种植郁金500余亩左右,总产量约150吨,其中年郁金干货收成12万斤,莪术干货收成32万斤,年收入400万左右。双流区还将通过中医药文化引领,打造“产、学、游”一条龙乡村特色旅游,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助力金桥舟渡乡村振兴。
 
泸州市泸县

中草药变当地村民“致富草”


 
  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以枳壳枳实、白芷、车前草和积雪草等药材为主,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超2亿元。天兴镇种植车前草面积达4000余亩,产量达80余万斤。该县推行“车前草+土豆+高粱+大豆”种植模式,实现农民一田收“四金”。积极引导辖区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创新实施“民心守护”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广元市朝天区
 
推进药旅融合 赋能乡村促振兴


 
  广元市朝天区瞄准中药材产业,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规模达8万余亩,主要有杜仲、天麻等品种,年产值达3亿余元,促进产业增效,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切实推动农旅多元业态互融互促、高质量发展,实施“药+美食”“药+康养”“药+工业”等“中药材+发展战略”,引导本地餐饮酒店利用食药两用药材开发药膳美食,推出10余个药膳菜品、9个培育药膳食府。推进药旅融合,依托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药旅文融合发展园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遂宁市大英县

枳壳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大英县中药材现代园区采用“枳壳+中药材、粮、蔬”的套种模式,在土门垭、双龙桥等村发展枳壳产业7000余亩,目前已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打造枳壳片、枳壳酒、刺梨原浆等特色医药养生产品,采用“国有公司+药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农户和村集体“631”利益联结分红机制,带动农户务工增收280万元,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南充市高坪区

佛手产业开出“致富良方”


 
  南充市高坪区佛门乡立足自身气候和地理优势,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基地带动、示范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持续扩大佛手种植面积。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专业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新建加工厂,发展佛手产品初、深加工。目前佛门乡已建成烘干房、保鲜库共8个,连片发展佛手种植1.2万亩,年产佛手鲜果4000余吨,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群众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为群众开出增收致富的“良方”,更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广安市前锋区

农田草药香 川芎促增收


 
  在广安市前锋区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扶持措施、提供技术培训等帮助下,今年曹家村川芎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曹家村还将继续加大川芎种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川芎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盘活土地资源,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阿坝州黑水县

党参变成“金条子” 群众过上好日子


 
  黑水县木苏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优势打造党参种植基地,并鼓励农户种植中药材,让更多农户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产业链中,确保中药材持续增产、群众稳定增收。紧扣“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扩大党参种植规模,扩大200余亩规模种植党参延长产业链条,让党参成为躺在群众地里的“金条子”,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凉山州木里县

大黄成群众增收“金钥匙”


 
  凉山州木里县乔瓦镇锄头湾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黄、灵芝等中药材种植,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目前该县中药材苗圃基地现种植药材大黄110亩,全县种植大黄面积1.6万亩,参与种植人数为4000人,增收约160万元。基地建成为推动全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预计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