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发布,“宝藏老中医”加速上网!
发稿时间:2022.06.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马慧成 王青云 点击:2921
互联网医疗在新冠疫情期间加速发展,成为患者求医问药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在新冠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其有效性再一次掀起了中医药热,让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医药。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6月25日,《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行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互联网中医医疗凭借其突出优势,给用户带来新的认知和就医习惯,正步入规范化长足发展新阶段。
这份报告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共同指导,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产业信息分会主编,阿里健康研究院、小鹿中医联合编写。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武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宣传司原副司长申敬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孙丽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院长、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李曰庆,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小鹿中医CEO梓墨等参加了报告新闻发布会,并就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发展进行了讨论。
论坛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陈朸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院长、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李曰庆,《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武东,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原二级巡视员孙丽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小鹿中医CEO梓墨。
7.2万余名提供在线问诊服务的中医师参与报告统计,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中医师达4万名,占整体医师数量的一半以上;超过三分之一医师来自三甲医院,而来自三级医院的医师更是达到了44%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诊疗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宝藏老中医”开始通过在线问诊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受到了患者的欢迎。报告显示,在2021年度关注度TOP100的中医师中,60岁以上的医师人数大幅提升,占比由14%提升至18%。

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好时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这是国家中医药政策明确的指挥棒。而“互联网+医疗”被寄望带来更多服务创新与价值增量,推动优质中西医资源下沉到基层地区,使得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大城市居民一样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显示,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患者,人数同比2020年度增加了109.8%。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互联网中医发展快速提升,西藏、青海、新疆、宁夏、贵州等地新增医生数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中医素来有“治未病、管慢病”的特色。报告显示,患者认为中医比较擅长且治疗效果明显的十大病症包括:脱发、痹症、失眠多梦、高血压、耳鸣、月经不调、胃炎、荨麻疹、银屑病、肿瘤等。
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影响,各地的患者对线上中医医疗服务的病症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湖北、甘肃、内蒙古、海南四地,痤疮的问诊量排在前三;而在山东、安徽、黑龙江、陕西、广西、上海、吉林等地,虚劳则是问诊量最多的病症之一。这些线上医疗服务病症差异的统计结果,也对当地的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医具有“辨证施治”的优势及特点。报告显示,超过99%的患者选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个性化用药方案。这说明,使用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的患者更加青睐“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法。中医的“三因制宜”及“三因辨证”等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在线上同样得到了传承。
专家精彩观点集锦
中医药传承至今,有广泛的人文经验和群众基础,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这些珍珠需要有一条思想主线一以贯之,实现守正创新。这条主线就是,把群众最需要、临床最有效、认识最深刻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服务对象。
互联网医疗在新冠疫情期间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患者求医问药的一种重要手段。互联网中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云上中医”整理分析,对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进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数据统计与算法完善,把中医的用药规律运用到“云上中医”、“互联网+中医”的临床当中去,这对未来中医药临床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已经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的丰富度和全面性不断提高,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处方的魅力与神奇疗效,同时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及自豪感,使更多国人愿意通过互联网来接受中医药服务。
客观来说,中医医疗资源总体供给是不足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出现看中医难、用中医药也不方便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互联网中医经历了6年多的发展,中医院普遍开展了互联网诊疗服务,但在全行业没有权威机构对外发布有影响力、能够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中医药的数据分析报告。《互联网+中医医药数据报告》填补了这个空白,连续三年发布也在不断完善中。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中医药行业的参考书,成为广大热爱中医药的患者就诊的参考指南。
《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展现了互联网+中医行业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第一,中医师后浪崛起,前浪依然坚挺。初中级职称中医师比2020年度增加109.8%,高级职称中医师依旧是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资源。
第二,区域龙头地位稳固,特色医疗资源分布趋均衡。患者认为中医比较擅长的十大病症包括:脱发、痹症、失眠多梦、高血压、耳鸣、月经不调、胃炎、荨麻疹、银屑病、肿瘤等。
第三,病症关注存地区差异,偏远地区中医互联网医疗意识渐浓。随着互联网中医医疗快速稳健发展,像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宁夏、贵州等地区,互联网医疗的意识也正在快速提升。
第四,医生好评各地争先,妇科医生排名蹿升。统计显示,中医妇科的医生占比排名从2020年的第六名(7%)一跃上升至第二名(15%)。
第五,个性化用药是主流,中医药优势得以体现和传承。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体现个性化用药方案的超过99%。
互联网+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互联网+中医平台,发展是有速度,同时也是有质量的。
中医药+互联网,促进了理念和技术的融合,这有助于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激发传承与创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就产业而言,助力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产业链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中医药通过互联网平台,产业链纵向深化、横向扩展,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价格透明、品质提升。
互联网+中医药,有利于生产企业品牌的树立。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标准的完善。有利于从中药生产到临床用药全过程建立具有质量传递的标准。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形成以临床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互联网+中医药,是促进中医药行业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智能数据,从源头到终端,形成数字化中药管理体系。

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没有传承,中医就没有根,不创新就没有灵魂。互联网+中医药仍要回归医疗的本质,重点面向慢性疾病的复诊领域,中医的诊疗方式在互联网上有其天然的优势,比如在网上可以看检查单、化验单,也可以看舌苔脉象等。但是新生事物发展过程当中,也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持续蓬勃发展。
互联网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规范,其优势日益凸显,通过互联网的赋能,有效帮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宣传普及,帮助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认知水平,还能够帮助医生树立个人品牌,提升知名度。

从本次报告来看,一个完整的中医诊疗流程平均需要10-12次诊疗,其中在线上诊疗平均频次是3.1次。中医整个诊疗复诊服务,从问诊到辨证、用药跟踪、复诊提醒,小鹿中医平台目前已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一,要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一定是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赋能的线下中医诊所,与线上服务相结合,提供优于目前平均水平的服务体验。
第二,引入可穿戴设备,包括AR、VR等场景化的技术服务,进一步远程触达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机构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研发。
第三,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中医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从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处方后的调剂、用药,全流程融合区块链技术,来进行质控、追踪,从而推动中医药服务行业标准化的发展。
技术赋能对于中医现代化有巨大价值和作用,我们相信,行业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6月25日,《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行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互联网中医医疗凭借其突出优势,给用户带来新的认知和就医习惯,正步入规范化长足发展新阶段。
这份报告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共同指导,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产业信息分会主编,阿里健康研究院、小鹿中医联合编写。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武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宣传司原副司长申敬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孙丽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院长、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李曰庆,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小鹿中医CEO梓墨等参加了报告新闻发布会,并就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发展进行了讨论。

7.2万余名提供在线问诊服务的中医师参与报告统计,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中医师达4万名,占整体医师数量的一半以上;超过三分之一医师来自三甲医院,而来自三级医院的医师更是达到了44%以上。


《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显示,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患者,人数同比2020年度增加了109.8%。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互联网中医发展快速提升,西藏、青海、新疆、宁夏、贵州等地新增医生数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中医素来有“治未病、管慢病”的特色。报告显示,患者认为中医比较擅长且治疗效果明显的十大病症包括:脱发、痹症、失眠多梦、高血压、耳鸣、月经不调、胃炎、荨麻疹、银屑病、肿瘤等。
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影响,各地的患者对线上中医医疗服务的病症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湖北、甘肃、内蒙古、海南四地,痤疮的问诊量排在前三;而在山东、安徽、黑龙江、陕西、广西、上海、吉林等地,虚劳则是问诊量最多的病症之一。这些线上医疗服务病症差异的统计结果,也对当地的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医具有“辨证施治”的优势及特点。报告显示,超过99%的患者选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个性化用药方案。这说明,使用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的患者更加青睐“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法。中医的“三因制宜”及“三因辨证”等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在线上同样得到了传承。
——﹨﹨﹨————————————————————————————————————————————————————————
专家精彩观点集锦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应用互联网技术助力中医药传承发展

中医药传承至今,有广泛的人文经验和群众基础,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这些珍珠需要有一条思想主线一以贯之,实现守正创新。这条主线就是,把群众最需要、临床最有效、认识最深刻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服务对象。
互联网医疗在新冠疫情期间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患者求医问药的一种重要手段。互联网中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云上中医”整理分析,对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进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数据统计与算法完善,把中医的用药规律运用到“云上中医”、“互联网+中医”的临床当中去,这对未来中医药临床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已经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的丰富度和全面性不断提高,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武东:希望数据报告成为患者就诊的参考指南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处方的魅力与神奇疗效,同时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及自豪感,使更多国人愿意通过互联网来接受中医药服务。
客观来说,中医医疗资源总体供给是不足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出现看中医难、用中医药也不方便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互联网中医经历了6年多的发展,中医院普遍开展了互联网诊疗服务,但在全行业没有权威机构对外发布有影响力、能够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中医药的数据分析报告。《互联网+中医医药数据报告》填补了这个空白,连续三年发布也在不断完善中。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中医药行业的参考书,成为广大热爱中医药的患者就诊的参考指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宣传司原副司长申敬旺:互联网中医呈现五大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展现了互联网+中医行业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第一,中医师后浪崛起,前浪依然坚挺。初中级职称中医师比2020年度增加109.8%,高级职称中医师依旧是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资源。
第二,区域龙头地位稳固,特色医疗资源分布趋均衡。患者认为中医比较擅长的十大病症包括:脱发、痹症、失眠多梦、高血压、耳鸣、月经不调、胃炎、荨麻疹、银屑病、肿瘤等。
第三,病症关注存地区差异,偏远地区中医互联网医疗意识渐浓。随着互联网中医医疗快速稳健发展,像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宁夏、贵州等地区,互联网医疗的意识也正在快速提升。
第四,医生好评各地争先,妇科医生排名蹿升。统计显示,中医妇科的医生占比排名从2020年的第六名(7%)一跃上升至第二名(15%)。
第五,个性化用药是主流,中医药优势得以体现和传承。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体现个性化用药方案的超过9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原二级巡视员孙丽英:互联网+中医药,让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

互联网+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互联网+中医平台,发展是有速度,同时也是有质量的。
中医药+互联网,促进了理念和技术的融合,这有助于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激发传承与创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就产业而言,助力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产业链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中医药通过互联网平台,产业链纵向深化、横向扩展,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价格透明、品质提升。
互联网+中医药,有利于生产企业品牌的树立。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标准的完善。有利于从中药生产到临床用药全过程建立具有质量传递的标准。
互联网+中医药,促进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形成以临床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互联网+中医药,是促进中医药行业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智能数据,从源头到终端,形成数字化中药管理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院长、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李曰庆:中医药发展,传承是根,创新是灵魂

互联网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规范,其优势日益凸显,通过互联网的赋能,有效帮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宣传普及,帮助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认知水平,还能够帮助医生树立个人品牌,提升知名度。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小鹿中医CEO梓墨:技术赋能对于中医现代化有巨大价值

第一,要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一定是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赋能的线下中医诊所,与线上服务相结合,提供优于目前平均水平的服务体验。
第二,引入可穿戴设备,包括AR、VR等场景化的技术服务,进一步远程触达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机构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研发。
第三,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中医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从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处方后的调剂、用药,全流程融合区块链技术,来进行质控、追踪,从而推动中医药服务行业标准化的发展。
技术赋能对于中医现代化有巨大价值和作用,我们相信,行业的未来是星辰大海。